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李华清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李华清,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2005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2011年7月年留广西艺术学院任教;2015年9月——2016年9月公派美国访学;2016年9月回广西艺术学院任教至今。
雕塑创作路径的探索-李华清
一、本人对雕塑创作的理解和体会
雕塑作品是具有生命的载体,一件好的雕塑作品从灵感诞生的瞬间,艺术家的作用就是为了满足雕塑作品本身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一位有修养的艺术家总会顺应自己作品的诉求,将自己的作品装扮的像自己小孩一样光彩夺目;相反,一位拙劣的艺术家不顾自己作品本身的需求,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人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是当时的一段记忆,每一件作品从灵感的诞生到创作的成形,与其说是本人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本人内心的独白,它们展现的是本人灵魂深处的记忆与爱。因此,每次当走进工作室看到它们,本人都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感慨,这些记忆和情感的碎片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与本人相依相伴。正如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递”。
《家-2》 110x112x60cm 木雕
《巨龙苏醒》 115x128x50cm 铸铜
二、雕塑创作中的初次自我突破
雕塑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讲和练习书法有共通之处。众所周知,一位书法家,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第一个步骤就是法古人,既俗称临帖。只有先学习古人的书法,得其精髓而后方能成就自己。换句话说: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古人书法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却会一辈子痴迷于这个阶段而不能自拔,以至最后书法虽然写的不错,但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雕塑创作更是如此,因为,按照目前我国艺术院校雕塑教学模式,学雕塑必须先学绘画,待掌握绘画技法之后开始学习雕塑,学习雕塑又要从具象到抽象再进入创作阶段,如果每一个阶段要真正的学懂学通学精,恐怕要花出从入门到本科毕业的所有时间。因此,大多数的同学基本在这个时间段仅仅学会一些具象雕塑基本功就已觉足矣,甚至很多同学本科毕业之后就自己标榜为艺术家了。只有少数优秀的学子毕业之后坚持继续创作,经过这个阶段努力后从而形成自己的雕塑语言和风格。而这个形成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样才能成就自己,而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往往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反复的突破自己,最终才能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之路,可见这个条道路的艰辛。
《追日》 92x139x24cm 铸铜
在初次自我突破这个阶段,本人的体会特别深刻,记得在本科学习期间,如何将具象雕塑创作做的更加极致、写实是本人当时的终极目标,并且在写实老师的强大影响下,本人构思了一系列具象雕塑的创作方案,准备大干一番,如:本人当时的作品《求己》等等。
《母亲的祈祷》 47x75x48cm 玻璃钢上色
然而,有一次和其他同学一起去听一位来自荷兰艺术家的讲座时,这位艺术家介绍:他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完全忘记他在美术学院学到的艺术观念和技法,并重新创作了一批作品,在场的所有同学都非常的为之震惊。因为作为学生走进艺术学院就是为了学习更多更好的雕塑技巧和观念,结果这位外国艺术家却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忘记所学,那接下来学生还学不学,如何学?无独有偶,一个偶然的机会,本人参加了一次刚刚回国青年老师的聚会,在聚会当中有部分老师反映,当时在国外的很多国际雕塑展览上传统具象雕塑已经所占的比例非常非常的少,他们提出了一些疑问:今后雕塑创作课该怎么上,如何教学生创作等等!他们的这一些疑惑激起了本人对具象雕塑创作思路的反思。后来,考上研究生之后,在何力平教授的指导和启发下,本人从中国的剪纸艺术找到了灵感的出发点。
《一路凯歌》 70x37x15cm 铸铜
记得有一次,本人在导师的带领下到山西平遥古镇考察。在哪里看到了山西皮影,它引起了本人的深深思考:为什么一个二维的作品会传递活灵活现的视觉效果;当人们欣赏或识别事物的特征时,到底是二维空间给我们最终识别信息,还是三维空间,如:一个人或物在离我们很远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看见它的二维空间,为什么就可以识别对象,这说明二维空间在我们识别对象特征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本人通过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远处的人或物向我们靠近时,其实我们识别它的过程是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过程,换句话说,之所以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识别对象是因为我们记住了对象的二维特征。当对象慢慢靠近我们的时候,其实是对象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实物转向三维空间时,它提供了更多我们记忆中的信息,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对对象二维空间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平常的道理。但如何在雕塑创作当中反应这个现象,是本人当时思考的问题。在这种创作思路的影响下,本人决定把这种现象与人文关系相结合做一些新的尝试。最终,决定在三维的雕塑创作中锐化二维的视觉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将雕塑的四个面平面化,去强调雕塑的四个面的外部轮廓线条。在雕塑的着色上,为了突显自己的风格,也做了一些的尝试。最终确定了用丙烯干画法的方式上色彩。当本人的这批作品出来之后,引起了很多业内外人们的关注,先后在国内参加了很多大型的展览。
《和谐自然》 80x50x32cm 铸铜
三、留学之后作品风格的再次突破
本人的创作在参加一次一次的展览后,听到了一些正面的声音之外也听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这些负面的声音对本人的创作思路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或许这也是本人创作中不太自信的表现,因此本人开始疑惑,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更好的雕塑语言去突破自己。
《乡愁》 61x51x20cm 铸铜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005年,本人受广西艺术学院公派到美国留学,到美国之后感受更多的是他们的教学方式不同和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大型的国际艺术作品展览的面貌。当了解到国际前沿艺术的发展趋势之后,坚定了本人创作自我再次突破的决心。记得有一次,本人在课后与美国教授Kim交流,当他看到本人的作品集后,给予了一些肯定。但他说:“你的作品在创新方面还是不够突出”,并在本人的笔记本上写了很多的关于雕塑创作的关键词,如:雕塑的形式、构成、语言、色彩、肌理、材料、技术、创新等等,但是,他一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甚至把雕塑创作中的创新描述为是创作的生命线。在Kim和另外一位教授Mary 的影响下,进一步促进了本人寻找新雕塑风格的决心。但是如何在自己的雕塑创作中既反应中国文化又与国际艺术发展接轨是当时本人苦苦思索的话题。
《快乐的口哨》 80x135x32cm 铸铜
在美国西部是一个半年雨水半年晴的区域,因此植物特别的茂盛,尤其在秋天,到处都会有非常非常多的植物开花结果,各种果实千奇百怪,它们的各种形态引起了本人的关注。同时,本人打开电脑网页,搜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章时,一行字跳进了本人的视野:“万物皆有灵”。“如何让万物皆有灵呢”?本人决定将植物的果实和人的体貌特征相结合,让其产生一种新的构成形式,于是设计构思了一系列草图。在与Kim请教的过程中,当他看到本人的草图时特别的高兴,并鼓励本人把它们用雕塑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做雕塑小稿制作期间,本人来到陶艺工作室,当陶艺老师Mary看到这些雕塑草稿后,专门给本人安排了一间工作室,并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甚至还帮本人收集美国其他州一些不同果实提供参考。在她热情的帮助下,本人做了一系列泥坯雕塑小稿。有一天,当她走进本人的工作室,非常的惊讶,并给予了本人极大的肯定,且积极主动的指导本人如何上釉色、如何烧窑等等。当本人的这批陶艺小稿出来后,得到了雕塑教授Kim的肯定,在他的积极帮助下。最终完成了这批作品。并成功的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主办了《生命的传奇》个人雕塑作品展览。在展览上本人的作品得到了美国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再肯定。
《女孩》 90x25x30cm 玻璃钢
四、回国后作品风格的再次延伸
回国之后,本人作品参加了一系列国内的作品展,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同时也听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为了强化这种语言,使其更加成熟,本人又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重新设计了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在2018年11月,本人在广西艺术学院做了一个作品展,展出作品共计37件,展览现场反应非常热烈。
《流淌的河》 54x47x26cm 铸铜
总之,正如法国的作家雨果所说:“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如果说一位优秀的雕塑艺术工作者,他的优秀体现在已经形成自己的雕塑语言和风格,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多的不同在于其雕塑创作风格的无数次自我突破。如果将艺术创作的突破比喻成一次蜕变,伴随着蜕变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此,大多数艺术家一生当中有一次成功的蜕变已经实属不易。因为一方面,一次成功的蜕变足以会让其名利双收;另一方面,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地位的提高,很多艺术家也会思考再次突破,但顾忌到再次突破的风险和艰难,因此,大多数艺术家会选择沉默。然而,在中外艺术发展历史的洪流当中,一些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他们都会勇敢的直面再次创作带来的风险。正是他们一次一次的挑战自我,从而得到了后人的尊重,如:毕加索,米开朗琪罗,罗丹,齐白石等等。虽然,这些前辈的创新历程本人可能永远只能仰望,但是,作为一位雕塑创作的探索者,本人一定不会停下创作的脚步。或许最终名和利都会与本人无关,但终身践行在雕塑创作的道路上而欣慰是本人的夙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这就是本人喜欢艺术创作的真正原因,在此本人非常渴望得到各位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免责声明】:凡注明 “中国美术大观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美术大观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美术大观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美术大观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zgmsdg@126.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msdg.com/interview/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