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湘人吴氏,斋曰奋耕,1949年岁次生于株洲县朱亭东进三十里,村曰黄龙。自幼家贫,三番辍学,遂以樵、牧、农事为生。执教两载有余。二十五岁入湖南师大始习丹青,三载后从影二十余年,专事放映、发行宣传,兼收门票,清场、净厕,守单车、售资料,无所不干。闲时爱哼花鼓调,吹拉弹唱皆因好奇,只会不精。自入画坛,颇具匠心。追八大、宗青藤,研诸派,步岭南,起早贪黑。尊传统,师造化。博众长,求新意,孜孜不倦,契而不舍。常以画事为怀、为乐、为大幸也。天命之年学诗词,寻对句,办个展出专著,交朋友,继园丁。甜酸苦辣,乐在其中。怎奈天赋少,悟性低,功底差,可谓麻袋绣花不是形容。书画不成格,诗文不成体。常有几分马虎,几分粗糙。故自号樵夫,又自命《吟稿》,确实不是谦词。耳顺之年自我反思才渐趋成熟。
谅我集几幅感怀之作,以留下奋耕之迹也,并恳请赐教为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吴楚龙,男,1949年11月生于湖南株洲,曾任株洲书画院副院长、研究员、原株洲市美协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画家、主任委员、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曾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市老年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院校教师和特聘客座教授。作品被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图书馆征集收藏。在全国多家报刋发表作品百余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吴楚龙画集》、《画余吟稿》(1、2、3集)、《奋耕迹》(1、2、3集)、《吴楚龙诗书画印选》、《吴楚龙作品集》等。
画家的教学自信是一点点“挖”出来的
一一读吴楚龙的《中国画教学散记》
吴楚龙先生是《株洲美术家》中一员,是一位潜心修炼、执著追求的高质量画家,其作品曾多次参加过全国及省市展览并获奖。他的这本《中国画教学散记》,则是记录了他不忘初心,传技授艺的心路历程,也同时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美术世界与艺术课堂。
一、以自尊而坚定文化自信
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热衷追求美术而又意在传教的师者,吴先生有着太多的自尊与自信:“我把这一追求定为终身幸事,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这块陌生而极度热爱的土地上。不惜耗费大量工资购买宣纸笔墨,也将年轻的生命熬到了皓首。”更有甚,他曾“受聘在中南林学院、株洲市教育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市老年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国画教师多年”。这是他坚定文化自信的真情告白,更是他立志要成为一名能受人敬重的“有为者”的生动写照。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带着这份感情,吴先生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争做一个富有勇气的画家,成为一名踏地而行的教师,是因他打开了胸襟,酣畅了笔墨,升华了艺术,兴之所至而有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就得深入进去,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这种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才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美育工作者寄予了殷切期望:“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这就需要在为人为学、为师为艺的路途上,不忘艺术初心,将“大爱”与“大美”的美育精神贯注于学艺与教学之中,坚持文化自尊与自信,坚持乐观态度与健康人格,穷笔墨之韵,抉精神之微,自强不息地去创造文化,创造中国文艺新景象,便是我们这个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状态。
题画猫
举步轻盈,行为敏捷。
白天大睡,夜晚神通。
独来独往,嗷啸春风。
唯因奸狡,肖无缘份。
题画猫鼠
樵夫
威猛猫功罩,梁君豈敢飙。
凡粮多苦汗,必镇勿轻饶。
题山水画
寒风劲鼓,茅房永去难返地;
细雨轻敲,层楼高耸易触天。
以自修而掌握艺术规律作者说:“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的寻求探索和总结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法宝。”这是他通过不断自修,提升艺术质量,掌握艺术规律的实践体会。通过自修,他为教学育人扎实了基础。他感到:“自己能熟练地画出心里想画的形象,内心得到了甜蜜的满足。”不容置疑,从《中》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这种学习感悟下的艺术语言:诸如“中国画,意象画也。不求很像,但求艺趣。”“笔墨是个高度统一的艺术美感的代名词,是画的形象外表和内在相互结合的表现之魂。”“线条是国画的筋骨,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等等。吴先生对画作的各种形态在书中也作了既精辟又详尽的说明与解析。说画树,“每棵树有它各自的特点,有它各自的经历,更有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对比关系。”讲画石,“石有多面的意思,应画出石的多面感觉,每一笔都要画在结构的转折处。”谈画山,“不要一根线画到底。”总之,作者对画作的各个形态要点,不管是画梅画藤画瀑,还是关于衬托、关于扇面、关于题款等等,他都做到了“心中有丘壑,笔下求整体。”他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规律的认知、渗透与提升,在书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一幅画就像一台戏谁唱主角谁演配角”,“用心理解黑、白、灰”,“把线条的运用作为头等大事来练习”,“写生就是走向大自然,”,“虚实相生是理解绘画造型的精妙之说”等等。这是他从自修而来的,是从实践而来的,更是从心灵而来的。
日课题画
早醒温诗韵律强,神清气爽奋朝阳。
求真避伪循传统,立意崇高忌懒洋。
进取宜时凭兴感,揉和顺势靠端详。
精良笔墨存谐趣,雪月风花绽妙章。
三、以自强而扛起教学责任教学是门艰辛的行业,培养学生成才须循循善诱,呕心沥血;而艺术课要求精、实、通,难上加难更不易。吴先生自强有加,心怀夙愿,立志传技授艺,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艺术的课堂,感受艺术的熏陶,成为艺术的人才。于是,他扛起了教学责任,把温暖的艺术阳光洒向了每一个学生,引导,教诲,帮助他们奏响生命中的艺术乐章:“绘画是心灵活动,大脑思维,越练越活,越练越精。”“要在画外下功夫,多思多看多临摹。”“学画是有阶段性的,初学抓运笔,进而习构成,再而明整体,继而通意境。”“作画者,手艺第一,眼光至上。”“作画有’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之说”。此外,吴先生在艺教的同时也注重人教。要求学者“不能高高在上,不理不睬,傲气十足,目空一切等等。”总之,书中这些指导教学的语言文字,既是对学生的指教,又是对自身的提高,还是对读者的解读。吴老师把自己完完全全地献给了艺术,让自己的头发白在了教学之中……说来说去,吴先生虽然付出了辛劳与年华,但也收获了“孤独中闻到了汗味的价值,泪水中看到了前景之光明,疲劳中享受着成就的甘甜。”这,便是他自强而自成的生命轨迹。中国画,即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其历史悠久、技法丰富、风格鲜明,于世界美术之林享有盛誉。书中安插了51幅国画,是吴先生的代表作。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乌画,其独创性皆重。那就是这些画所熔铸的意境,具有不可重复性,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秩序:人物仪态大方,山水气势宏逸,花乌神态飞动;不管是力的宣泄,还是势的冲发,其风格不骄不躁,淡泊宁静,存远志而耐寂寞,让人聆听那笔墨间的艺术细语,美在心中,乐在其中。其次,画意现代感较强。个性上忠实写生,取材于大自然,却心灵化合;经提炼而出的面目,谓之真美合一,理趣兼到,内含国画的精神气韵,耐人寻味。再者,中国画是用笔墨说话。吴先生的笔墨体现着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的基本特色,既要真实,也要笔墨;其人物画的形似程度要求较高,笔见真魂,墨含深情,显示画家本色。余以为,艺术是给民众欣赏的,艺术要民众化,民众也要艺术化;故大爱之心,大美之艺,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画教学散记》这本书,虽然是本教学笔记,却魅力四射:有知识传播,有艺技指教,有画本参考,有精神激励。她引发读者对美术绘画之追求与热爱,不做艺术的旁观者;她激发人们对艺术生活之遐想与向往,吸收散发的光和热;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作为画家,吴楚龙先生的教学自信是一点点“挖”出来的。他先以自尊坚定信心,又以自修巩固才艺,再以自强扛起责任;三步一曲,便令他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又让他在教坛上昂首阔步。
成功者,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品质与坚韧毅力;勇往直前,方能九天揽月。曾经,罗丹在父亲的眼里是个“白痴”,达尔文上学时被认为资质平庸,爱因斯坦老师说他“反应迟钝”;在别人的眼里,他们都前途无“亮”。然而,他们在嘲笑面前,仍然保持自我,坚定自信,敢于自立;终成大写的“有为者”,堪称典范。如果当初,他们怕嘲笑,怕出丑,怕失败,怕这怕那的话,人生难免就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贫无可奈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哪怕是笨鸟,也可“笨鸟先飞”吧。
可贵的是,吴先生“仍将继续执著地握牢手中之笔,歌颂时代,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一切新鲜事物,歌颂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我相信:吴先生的这份执著,一定会在艺教的双轨道上,像那智轨列车,越开越快,勇往直前!故诗曰:丹青老将久经沙,挥毫落纸锦上花,水色山光皆画本,弹琴唱曲有吴家。
罗九湘
吴楚龙的花鸟作品,既有传统笔墨情趣,又具现代审美意趣和鲜明个人风格,犀利洒脱,空灵悠远,尽展一花一世界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吴楚龙的花鸟画作品,把细腻的情感融入大自然微妙流转之中,随物婉转、与心徘徊,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水墨精神和中国风情,表述着净化心灵的人文关怀。作品以古拙的书法入笔,遒劲厚重、苍老雄健,用色古艳清新、浓而不俗,色墨对比强烈、清新洒脱,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作品用笔疾缓得法、沉实苍劲,与章法布局结为一体,流露出奇崛清逸之气势,令人目动神移,产生心灵激荡的艺术震撼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 “中国美术大观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美术大观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美术大观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美术大观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zgmsdg@126.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msdg.com/opinion/498.html